Latest News

深耕17:全齡世代的健康自宅,讓家成為延長壽命的起點

2025.09.03

根據《財訊》與波仕特線上市調聯手進行的全台退休宅調查顯示,有高達72%的受訪者認為,理想的退休居所應該是「自己的家」而非「租來住」,這個比例較上一屆調查增加了5個百分點。這項數據不僅反映退休族群對「安穩、有歸屬感的自宅」需求正穩步上升,也顯示「第三人生」不再只是概念,而是越來越多人主動準備的生活選項。

高齡住宅領域的專家指出:「越年長的族群,越傾向在熟悉、安全、能掌握健康與生活節奏的環境中養老,保持身心靈的穩定與活力,才能真正實現健康長壽。」而在這波「自有退休宅」趨勢中,有一個品牌正默默實踐台灣未來的理想居住模式—冠竑建設的深耕系列「生態氧生宅」。

里山生活啟發新住宅哲學:建築要能延續人與土地的關係

冠竑建設董事長張水田表示,生態氧生宅的核心理念,是提供一個友善居住環境與健康促進的生活場域。透過住戶主動的日常參與與適度運動,讓健康成為生活的一部分,更希望開出預防失智的社會處方箋,延緩失能、增進認知,實踐「在宅安老、成功老化、健康長壽」的全齡住宅藍圖。

深耕系列跳脫傳統建案對地段與外觀的過度競逐,轉而從健康、環境、人情三個層面出發,重拾台灣農業時代的「庄頭文化」價值。敬天禮地、鄰里互助、家人共老、信仰共融,不只是懷舊元素,而是現代人追求生活韌性與情感支持的解方。

例如位於桃園捷運A19桃園體育園區站附近的「深耕17」,正是這種精神的完整實踐。從建築設計、能源系統到公設配置,每個細節都從住戶實際需求出發,打造出一座自給自足、能夠健康老去的生態養生聚落。

不是鋼筋森林,而是會照顧人的生態社區

在這座社區裡,建築空間被重新定義。依照傳統庄頭格局,社區劃分出「廟埕、內埕、外埕、後埕」等生活場域,讓住戶每天能接觸自然、參與農事。戶戶皆標配「一坪讓利生態陽台」,可種植果樹、香草、花卉,吸引蜜蜂、蝴蝶與五色鳥,也設有三水共構水龍頭與自動滴灌系統,雨水、井水與自來水相互備援,即使停水也能自給自足。陽台草皮亦可赤腳踩踏,有助排毒與身體接地氣,讓自然成為日常保健的一部分。

建築醫學3.0與「在宅安老」:讓健康成為住宅的核心價值

根據衛福部統計,台灣雖平均壽命達80歲,但失能臥床期長達8年。因此「健康長壽」逐漸取代單純延壽,成為更務實的生活目標。

深耕因此提出「建築醫學3.0」概念,從建築本體著手營造健康場域。深耕17的住宅空間可採用24V低壓直流電系統,於發生斷電情況時,亦可提供室內照明及手機充電使用,另打造低電磁波的「好睡眠區」,降低自由基與慢性發炎風險。公共設施部分,將傳統健身房提升成健康管理中心,導入宏碁NPI人臉辨識,追蹤情緒變化,另設置精準環狀運動設備,達到主動健康的目的。

社區內還設有微藻負碳系統,不僅吸收廢氣、淨化空氣,亦能產出藻液供灌溉使用,實踐生態教育與環境永續雙重價值。

台首座雙認證「近零碳住宅」,打造韌性生活的新指標

健康與環保並行,深耕17更是全台極少數同時取得「1+級近零碳建築」與「黃金級綠建築」認證的民間住宅案。節能效能高達32%,屋頂搭載太陽能光電模組與儲能系統,提供公共照明使用,亦可降低公共用電支出。

此外,基地設有三座生態池,除了調節溫度、還有環境教育的功能,更是蜻蜓、青蛙等原生物種的棲地。遍植台灣原生植物為主,讓社區全年有花、有果、有鳥訪,生態與人共存共榮。

園藝、農趣、鄰里交流,讓生活成為健康延壽的起點

深耕系列建築理念,就是讓住戶每天都有事做、有話聊。社區設有晨光夕陽接地氣的場域、野地窯場、共耕菜園,讓住戶之間能以花草、農事、料理為媒介互動,形成二代相鄰世代共融的家庭基地。

張水田強調:「在低碳空間內,創造主動健康的場域,建築醫學是生活醫學的一部分。」他相信,打造真正會照顧人的住宅,不需要等待政府長照政策或昂貴的養老機構,而是從自己居住的土地與鄰里開始。

隨著深耕13推出並獲得熱烈迴響,深耕系列的17與未來多期產品也即將陸續推出。冠竑建設將持續深化「健康賦能」的住宅思維,串聯在地產業與ESG供應鏈,打造更多「可自己發電、可自己種田、可自己照顧自己」的都市里山。

對於正在思考第三人生該落腳何處的人來說,深耕17不是一棟建築而已,而是一種未來生活的樣貌。讓自己與家人住得好、活得久、老得自在,這或許才是房地產裡最值得投資的價值。

Back